課程推薦>>>2021年全國招教直播講座免費聽,更多購課優惠點擊咨詢
1.幼兒認為月亮在跟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也就不走了。這種現象反映了兒童( )的心理特點。
A.泛靈化
B.自我中心
C.思維不可逆性
D.思維的刻板性
【答案】B解析:幼兒這一行為的原因在于幼兒以自己的經驗為中心,參照自己去理解事物,不能客觀地看待事物,反映出其自我中心的特點。
2.通過控制和改變兒童的活動條件,以發現由此引起心理現象的有規律性變化,從而揭示特定條件與心理現象之間的聯系。這種研究方法稱為( )。
A.測驗法
B.實驗法
C.觀察法
D.調查法
【答案】B解析:題干所描述的研究方法是實驗法。
3.幼兒思考問題總是借助具體事物或具體事物的表象,對具體的語言容易理解,對抽象的語言則不易理解。這體現了幼兒思維的( )特征。
A.直觀行動性
B.自我中心性
C.具體性
D.形象性
【答案】C解析:具體性是指幼兒思維的內容是很具體的。幼兒思考問題總是借助具體事物或具體事物的表象,對具體的語言容易理解,對抽象的語言則不易理解。
4.幼兒道德發展的問題是( )。
A.親子關系的發展
B.同伴關系的發展
C.性別角色的發展
D.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答案】D解析: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兒童道德發展的問題,親社會行為發展對兒童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5.當教室中一片喧嘩聲時,教師突然放低聲音或停止說話,會引起幼兒的注意,這是( )。
A.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
B.與幼兒的需要關系密切的鍘激物,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
C.在成人的組織和引導下,引起幼兒的有意注意
D.利用活動引起幼兒的有意注意
【答案】A解析:無意注意是一種沒有預期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隨意注意。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點,二是人自身的狀態。此題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
6.幼兒之間絕大多數的社會性交往是在( )情境中發生的。
A.日常生活
B.教學
C.教師創設的
D.游戲
【答案】D解析:幼兒之間絕大多數的社會性交往是在游戲情境中發生的。
7.在游戲的條件下,幼兒注意的穩定時間比一般條件下( )。
A.短得多
B.差不多
C.長得多
D.視情況而定
【答案】C解析:在游戲的條件下,幼兒注意的穩定時間比一般條件下特別是枯燥的實驗條件下要長得多,如2~3歲幼兒注意持續時間可達20分鐘,5~6歲幼兒可達90多分鐘。
8.學前兒童血液量與體重的比例( )成人。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D.不確定
【答案】B解析:學前兒童血液量與體重的比例大于成人,占體重的8%~l0%。年齡越小,比例越大。
9.成人習慣于說:"你如果不多加衣服就會感冒。"孩子則不能接受這種預見的后果,她看到裙子好看,就要穿。這說明這個孩子的思維還處在( )階段。
A.直覺行動思維
B.具體形象思維
C.前概念思維
D.抽象邏輯思維
【答案】A解析:直覺行動思維是指主要利用直觀的行動和動作解決問題的思維。由此可知這個孩子的思維還處在直覺行動思維階段。
10.兒童心理發展為迅速和心理特征變化大的階段是在( )。
A.0~1歲
B.1~3歲
C.4~5歲
D.3~6歲
【答案】A解析:兒童出生后第一年是兒童心理開始發生和一些心理活動開始萌芽的階段。在這一年里,兒童心理發展為迅速,心理特征變化大。
【簡答題】
1.簡述幼兒教育研究的方法。
【答案要點】
幼兒教育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觀察法。觀察法是指教師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觀察,并進行錄和評價的一種研究方法。
(2)談話法。談話法是通過談話來了解兒童發展狀況的一種方法,因為言語是人的心理活動的要外部表現之一。
(3)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通過對兒童作品的分析來了解兒童發展狀況的一種方法。
(4)實驗法。實驗法是指教師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人為地影響研究對,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條件和教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
(5)個案法。個案法是指教師在自然狀態下,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和分析,來識該案例的現狀或發展變化的研究方法。
2.簡述學前兒童方位知覺發展的一般趨勢。
【答案要點】
(1)3歲兒童僅能辨認上下方位。
(2)4歲兒童開始辨認前后方位。
(3)5歲兒童開始以自身為中心辨認左右方位。
(4)6歲兒童還只能達到完全正確地辨別上下前后四個方位的水平,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辨認尚未發展完善。
3.簡述兒童動作發展的規律。
【答案要點】
兒童的動作發展是在大腦和神經系統、骨骼肌肉控制下進行的,因此兒童的動作發展和兒童的身體發展密切相關。兒童的動作發展有以下規律:
(1)從上至下。兒童早發展的動作是頭部動作,其次是軀干動作,后是腳的動作。任何一個兒童的動作發展總是沿著抬頭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方向進行。
(2)由近而遠。發展從身體的中部開始,越接近軀干的部位,動作發展越早,而遠離身體軀干的肢端動作發展較遲。
(3)由粗到細。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動作先發展,小肌肉的精細動作隨后發展。
(4)由頭至尾。對頭部的控制早于手臂和軀干,對手臂和軀干的控制早于大腿。
(5)由整體到局部。兒童初的動作是全身性的、籠統的,以后兒童的動作才逐步分化成局部的、準確的、專門化的動作。
4.簡述影響知覺的選擇性的因素。
【答案要點】
知覺的選擇性指的是人們能迅速地從背景中選擇出知覺對象。影響知覺的選擇的因素主要有:
(1)對象和背景的差別越大,對象就越容易從背景中區分出來。
(2)在固定不變的背景上,運動的物體容易被知覺為對象。
(3)知覺的選擇性也明顯受到知覺者的需要、興趣、愛好、知識經驗的影響。
???
添加客服老師微信
備注“招教網”,才能哦!
獲取更多考試資訊和海量備考干貨